炎黄子孙的由来 炎黄子孙的由来与发展

炎黄子孙的由来 炎黄子孙的由来与发展

炎黄子孙的由来与发展

炎黄子孙源自中国远古时期的两个部落首领-炎帝和黄帝。

炎帝,制耒耜,种五谷。立市廛,首辟市场。制麻为布,民着衣裳。作五统琴,以乐百姓。削木为弓,以威天下。制作陶器,改善生活。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。

黄帝,播百谷草木,大力发展生产,始制衣冠,建舟车,发明指南车,定算数,制音律,创医学,在那期间有了文字。黄帝以统一中华民族的纬绩载入史册,他居五帝之首,有嫘祖、嫫母等四位夫人。(五帝包括:炎帝、黄帝、尧、舜、禹)

后来两个炎黄两个部落开战,黄帝打败炎帝,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,炎黄子孙特指中华民族的后代。炎黄子孙也可指黄炎子孙、黄帝子孙,是华夏民族的自称,也是中华民族的代名词。

炎帝和黄帝的由来

黄帝,相传是我国远古时代少典族的子孙,姓公孙,名叫轩辕。据说黄帝刚生下70天便能说话,少时非常聪明,长大后更加敦厚机敏、见识广博、明辨事理。

在轩辕生活时期,神农氏后代逐渐衰落,此时各地诸侯互相攻打、残害百姓、民不聊生。面对如此局面,神农氏后代已无力征战。于是,轩辕氏后代练兵习武,征讨不朝贡的诸侯,四方诸侯这才称臣归顺。蚩尤部落是最为残暴的,没有谁能去征服。

黄帝轩辕氏修治德政,整肃军纪,研究节气,种植五谷,安抚百姓,丈量甲方的土地使人们安居,教导以熊、罴(音皮)、貔、貅、虎等图腾的氏族习武。后来黄帝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作战。打了几次仗后,黄帝征服了炎帝。

后来蚩尤发动叛乱,不服从黄帝命令。于是黄帝就向四方诸侯征集军队,和蚩尤在涿鹿郊野战斗,打败并杀死了蚩尤。这样,四方诸侯都尊崇轩辕做天子,代替神农氏。这就是黄帝。

凡天下有不顺从势力,黄帝就去征讨,平定后离开,披荆斩棘前行,黄帝自己从来没有安居过。

黄帝往东到达了海滨,登过丸山,到过泰山;往西到达了空桐(即崆峒,位于今甘肃省),登上了鸡头上;往南到达了长江,登上了熊山和湘山;往北驱逐过少数民族劳粥,和四方诸侯在釜山验合过符契圭瑞,然后把都城建在涿鹿山下广阔的平地上。

黄帝四处迁徙,居无定所,带兵到哪里,就在哪里建营房自卫。官职都用云瑞来命名,军队号称云师。他设置了左右大监,监察各诸侯国。此时各国安定,对封禅祭祀鬼神山川的事情,自古以来的帝王中以黄帝时的规模最大。

黄帝获得了宝鼎,运用神蓍草来推算历数就可以预知未来的节气时辰。他推举风后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鸿来治理民众。黄帝顺应一地四时的规律,预测阴阳五行的变化,讲解生死的道理,依照时节播种百谷草木,驯化各咱鸟兽昆虫。

黄帝的德政广泛传布,也使天(日、月、星辰)无异灾,土无别害,水少波浪,山出珍宝。黄帝的妻子叫做嫘祖,嫘祖发现了桑蚕,并教会人们羊蚕缫丝,织成丝绸,做成衣裳。

黄帝还教导民众对江湖河泽山林的出产物都要按照时令采收禁捕,利用起来要有节制。因为有"土德"这样的祥瑞,所以就号称"黄帝"。

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,黄帝与炎帝,居住在东方的部落、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渐融合,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,汉以后称为汉族。

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,因黄帝族的力量较强,文化也较高,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。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。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。

历史发展

"炎黄子孙"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,其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。其雏形"黄炎之后"、"炎黄苗裔""炎黄子孙"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。

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争霸、诸子争鸣,"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,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、黄帝而后能入说"。

秦汉时期是"炎黄子孙"等称谓出现并得到认同的时期。汉高祖刘邦编造了赤帝(炎帝)之子斩白帝子的故事,为以汉代秦制造舆论等等。"炎黄子孙"一起在汉代主要是指对贤明君,并未泛指平民百姓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贵族墓志中祖述炎黄者不胜枚举。魏晋至清末,虽然炎黄二帝备受尊崇,但"炎黄子孙"等词隐而不显。

甲午战争以后,列强侵华加剧,清廷治国无方,中华民族危机,长期蛰伏不显的"炎黄子孙"等称谓井喷涌现。

抗日战争时期,"炎黄子孙"称谓在抗战的烽火中定弄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。

(邓小平题词)

写在最后

其实,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,主要是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来说的。

炎黄子孙是一个文化符号,我们自称炎黄子孙,是"文化寻根"和"文化自觉"的需要。因此,只是我们认同心理继续存在,"炎黄子孙"的称谓就会继续使用下去。

炎黄子孙称谓也体现了我们的爱国情怀,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认可和尊崇。无论何时何地,我们都是炎黄子孙,我们内心都有一个强烈的声音:我爱你,中国。

炎黄子孙的由来

炎黄子孙是指什么


炎黄子孙指旳是汉族也称华夏族。炎黄子孙最早指的是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的华夏族,秦国统一华诸国后建立秦朝,书同文车同轨,施行中央集权制度把中原大地上的华夏族统一了起来,后来汉朝建立,因汉朝的强胜,华夏族也自称自己汉人,这也是汉族称谓的由来。

炎黄子孙的由来

用二十字概括炎黄子孙的由来

黄帝打败炎帝,黄炎结成联盟,后打败蚩尤并不断融合临近部落,形成华夏族,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,所以我们都自称炎黄子孙。

炎黄子孙的由来

哪些民族是炎黄子孙

56个民族不全是炎黄的子孙,有些是古代的时候迁徙过来的。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,炎指炎帝,以姜水成(今宝鸡市境内)。黄指黄帝,以姬水成(今陕西武功漆水河)。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。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,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。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,黄帝打败了炎帝,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,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,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。

黄帝与炎帝,又与居住在东方的部落、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渐融合,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,汉以后称为汉族。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,黄帝族的力量较强,文化也较高,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。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。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。因而,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。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。

炎黄子孙的由来

汉人的由来

一.汉族的来源

就史料记载,汉族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远古的华夏部落,为当代中国主要民族。

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,其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,既有主源又有支源。

它经历了夏、商、周、楚、越等国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,又经历了夏、商、周、楚、越等国及部分蛮、夷、戎、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,最后形成于汉代。

“汉”原指天河、宇宙银河,《诗经》云:“维天有汉”。

华夏族称为“汉人”,始于汉朝。在汉朝,形成自称为汉人的“文化共同体”,并沿用至今,即广义的汉人。

汉族又被称为汉人、华人,唐人、秦人、桃花石。

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、历史悠久的民族。经过长期历史发展,是中国的主体民族,逐渐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,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。

二.汉族的风俗习惯

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,有七大方言。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,北京语音为标准音。

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,已有六千年的历史,由甲骨文、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,共有四万个字以上。

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,在古代形成了齐鲁、中原、燕赵、关中、巴蜀、荆楚、吴越、岭南、滇黔、闽台、松辽、徽赣等区域文化,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。  

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,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。

由孔子、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,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。提倡以仁为中心,重视伦理教育。

乐天知命、尊敬祖先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。

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、佛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等。   

古代中国素有“礼仪之邦”的美称,古代汉族十分讲究礼节,表现在各个方面,礼俗别具一格。

总体而言,汉族尚红贵黄。

汉族把红色作为吉祥、喜庆、美丽的象征。在庆寿、婚礼等仪式活动中,用红色渲染气氛,寄托吉祥。   

汉族认为黄色为五色中最高贵,代表中央,因此汉族古代皇帝均尊黄色为正色,汉族的服装、建筑、用具等尊崇黄色。   

汉族认为白色代表悲哀、痛苦和死亡,所以丧礼用白色来表示肃穆哀悼。    

自古到今,汉族上衣右衽(大襟)的特点一直保留。虽有胡服传入而出现短衣短裤,但服饰总是以右衽为特点。服饰发展至今,款式丰富多样。   

汉族的主食以稻米、小麦为主,辅以蔬菜、肉食和豆制品。

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,有米饭、粥、米粉、米糕、汤圆、粽子、年糕、馒头、面条、花卷、包子、饺子、馄饨、油条、春卷、炸糕、煎饼等,以及玉米、高梁、谷类、薯类等杂粮,种类丰富。

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,有炒、烧、煎、煮、蒸、烤、凉拌等烹饪方式,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,一般分为川、粤、闽、皖、鲁、湘、浙、苏等八大菜系。

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。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,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。

中国制茶、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,名品荟萃,茶艺、茶道在世界享有盛誉。

对茶的配制多种多样:太湖的熏豆茶、苏州的香味茶、湖南的姜盐茶、成都的盖碗茶、台湾的冻顶茶、杭州的龙井茶、福建的乌龙茶等。至今有以茶代礼的风俗。  

炎黄子孙的由来

(124)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仅允许本站作者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  联系我们

    邮件:邮件:kez888@sina.com

   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13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    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