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修之死的原因 正史上杨修之死真相

杨修之死的原因 正史上杨修之死真相

正史上杨修之死真相

正史上杨修被曹操所杀

其中的原因是:一是干涉曹家家事。立储问题,历来是个敏感问题,聪明人从不过问和干涉立储事宜,否则会有大祸临头。但杨修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多次干涉曹操家事,为自己后来被杀埋下了祸根。二是杨修不该妄论军机大事。军机大事关系军队生死存亡,讨论军机大事必须在庄重的场合有最高指挥官首肯方能各抒己见,畅所欲言,但杨修作为行军主簿却不注意自己的言行,在军中妄谈军机大事,动摇军心。

杨修之死的原因

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

杨修之死主要内容如下:

杨修是一个很有才智的人,但有一个弱点,就是太爱炫耀自己,以致引来日后的杀身之祸。杨修的死是因为他恃才放旷,导致曹操要消除他这样一个隐患。

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[鸡肋],杨修却道出[鸡肋]的真正意义,叫士兵们收拾行李,准备班师,曹知,借乱军之罪杀了杨修,杨修最终因为过份的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,招致杀身之祸。

《杨修之死》节选于明代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二回,完全取自史料中的七段故事组成系列细节,这些细节在《三国演义》整体框架中重新排列和组合后,构成一个新的故事。它所展现的杨修与曹操的矛盾、杨修的性格,以及杨修之死的成因,是小说家塑造的艺术真实。

杨修之死的原因

杨修被杀的原因

里描述了杨修因为"扰乱军心"的罪名被曹操诛杀,实际上曹操杀他的这个理由说得很勉强.当时的事实是,曹操与诸葛亮在斜谷对峙日久,正进退两难时,一日,部将夏侯惇问夜间口号,曹操以"鸡肋"应之.杨修听说后,便叫军士收拾行装准备班师,夏侯惇惊问其故?杨修解释说;"鸡肋这东西,吃它又没有肉,丢了它却觉得可惜.现在我军进不能进,退又怕别人耻笑,还不如早早回去!"夏侯惇不由感叹杨修真知道曹操的肺腑!于是全军准备归程.曹操得知此事后,竟以'扰乱军心'之罪斩了杨修,后曹操进军,果然全军失利. 难道因为就这件事就要将杨修置于死地?显然不是.当然,杨修的做法确实是不妥当的.尽管说他提的建议是对的.但也不能私自做主来指挥军队行动呀.他应该先向曹操提出建议,由军队统帅--曹操作出决定.然而不管怎么说,杨修罪不至死!为什么曹操还要杀他?小说里另外交代了几个原因,原来曹操早有杀他之心,此次只是借口而已,而当事人杨修尚蒙在鼓里罢了. 原因一,曹操尝在一花园门上书一"活"字,下人不知其意,杨修告诉他们说:"门内添'活'字乃'阔'也,是丞相嫌园门太阔了."下人改造完工后,曹操见了很高兴,得知是杨修指点的后,内心里对杨修却不愉快. 原因二,曹操曾在一酥饼盒子上写了"一盒酥"三个字,放在案头上.杨修见到后,竟取调羹与众人分吃了这盒酥,曹操问为何如此?杨修回答说:"盒上分明写了'一人一口酥',属下怎么敢抗命啊?"曹操表面上笑容灿烂,心中却厌恶他. 杨修分明是很聪明,但曹操为什么会厌恶他?其实,这很好理解,假设你是一市之长,偶尔来了雅兴,出了个自鸣得意的谜语,希望把属下难倒,最后自己公布答案摆显一番.可是事与愿违,你刚把谜面说出来,你聪明的秘书长(杨修当时是丞相府主簿,相当于曹操的秘书长)就揭了谜底,这时候你的情绪肯定是扫兴!对那位聪明却又"甚不聪明"的秘书长心里自然很不痛快了.第一次这样还可以原谅,第二次就无法忍受了,所以厌恶的心情油然而生是可以理解的.与此相比清朝才子纪晓岚就聪明多了,纪晓岚博览群书,纵贯古今,但在主持编篡时,甘愿冒着接受严厉处分的危险,也要在编篡时故意出现错误,从而可以让乾隆皇帝御览时指正,显现皇帝的水平更高一筹. 原因三,曹操因怕别人暗中加害,所以经常吩咐左右说他会梦中杀人,他睡着了以后,别人不要近身,以防被他杀掉.某日,一近侍在夜里帮他盖被子时被他跃起斩杀,起床后他又故意问谁杀的?左右据实而答,于是曹操命令厚葬.别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,唯有杨修更'聪明',临葬时指着死者说:"不是丞相在梦中,是你在梦中啊!"曹操听说后,更加厌恶他.如果只是拆穿领导的谜语倒也罢了,可你杨修进而揭穿领导的老底,那就大大的犯忌了. 原因四,曹丕欲召吴质商讨如何争取做曹操的接班人,又恐别人知道,就藏吴质在大簏(大竹箱之类)中,对外谎称是绢匹,载入府中.这件事被杨修知道了,杨修是曹植集团的,于是他到曹操处告密,曹操派人去调查.曹丕闻之后,听从吴质的建议,第二天用真的绢匹放入大簏(音路)中,检查的人查看果然是绢,报告了曹操,曹操以此认为杨修陷害曹丕,对杨修产生了怨恨.此事本怪不得杨修的,只能怪曹操失查,但曹操对杨修本来有成见,再遇此事也就合该杨修倒霉了. 原因五,曹操想考验曹丕和曹植的应变能力,一日命他们出城,却背地里叫守门的人不要放他们出去.曹操先到,出不去只好折回来.曹植听说后,问杨修怎么办?杨修告诉他:"你是奉命出城的,谁阻止就杀谁."曹植到门口后,立即斩了阻止他出门的门吏,曹植得以出城.曹操因而觉得曹植更有能力.后来有人告诉曹操,曹植之所以敢那样处理是杨修教的,曹操因此更加恼火.其实这件事曹操责怪也没有道理,作为一个智囊,向自己的主子提出正确的意见是份内之事呀,这就犹如清朝咸丰皇帝和兄弟角逐皇位时,正是听从了他老师的建议才得以成功,这是众所周知的事,咸丰皇帝的父亲道光皇帝也没有杀他的老师呀. 原因六,曹植文学功底很深厚,他的父亲曹操自然很清楚,这也是他喜欢曹植的原因,正因为他的接班人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难以取舍,因此他也经常向曹植问军国大事,而曹植每次都对答如流,这让曹操又是欢喜又是怀疑.欢喜的是曹植不仅文采好同时也有治国能力,怀疑的是他的治国能力从何而来的?后得知果然是杨修事先教好的.不由勃然大怒,便有杀杨修之心.此举也是奇怪,按理来说.就算曹植不是自己的真本领,但他也毕竟学到了一些本事,而且教授曹植本身就是曹植的亲信,这有什么不妥当啊 ?,他应该为自己的儿子有这样能干而忠心的部下而骄傲啊,为什么却对他起杀心呢? 难道曹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物?当然不是,相反,曹操是个很大度政治家.特别是对有才能的人.他非常宽容.如,陈琳为袁绍写檄文讨伐曹操,把曹操祖宗也骂了个遍,曹操捉了陈琳后仍然没有杀他,还录用他做官;祢衡,是个满腹经纶的傲士,正因为恃才傲物,为众人所不喜.他认为当时的许都仅有两个人物,一是孔文举(孔融,就是小时让梨的那个人),二是杨祖德(杨修),但在他眼里孔融只是他的大儿子,杨修只是他的小儿子而已.其他的人,他说曹操手下文臣武将如荀攸只能看坟守墓;张辽只能击鼓鸣金;许褚只能牧牛放马;许晃只能屠猪杀狗等等,听得在场的张辽当时就要杀他,但曹操仍然放过他,只把他送给刘表而已. 为什么曹操能容他们,而不能容杨修?因为杨修太聪明?杨修的聪明在里还说过一个故事.三国名士蔡邕看过邯郸淳的(曹娥为汉和帝时期一个孝女,上虞地方官要13岁的邯郸淳为她写的碑文)后,在碑文上写了八个字:黄绢幼妇,外孙齑臼.曹操征汉中时,经过蔡邕(音拥)的女儿蔡琰(音眼)家,见此八字,问蔡琰何意,蔡琰不能答,曹操乃问群臣,众人皆不能解,唯杨修知其意.曹操要他先别说,让他自己也考虑考虑!骑马走了3里,他也醒悟了,于是要杨修解释.杨修说:"'黄绢'是颜色之丝,丝旁加色,乃'绝'字; '幼妇'是少女,女旁加少,乃'妙'字; '外孙'是女儿的儿子,女旁加子,乃'好'字; '齑臼'是受五辛之器,受旁加辛,乃'辞'(古体的辞字是'受'字旁加一个'辛'字).总体来说'黄绢幼妇,外孙齑臼'就是'绝妙好辞'的意思."曹操对他的才识敏捷大为惊叹.他自己的才识和杨修比较尚有3里的距离啊!按理而言,对与这样的人才,曹操是爱惜和敬佩的!为什么还要动杀机呢?里并没有说的很清楚.换言之曹操杀杨修的背后另有隐情. 曹操是一位大政治家,政治家考虑所有的事情都会服务于自己的政治,包括军事,经济.文化等等,一切有利于自己政治的,曹操都会予以宽容,一切有悖于自己政治的,他一概予以打击镇压.在封建社会,政治的含义就是权力统治.所以他会杀孔融,因为孔融和他政见不合,所以他会杀荀攸,因为荀攸阻止他称王,所以他更会杀杨修,因为杨修参与了他儿子的储位之争.其实,在杀杨修之前,曹操内心已经有了接班人,那就是曹丕.所以他临终前说曹丕"笃厚恭谨",而曹植本来是他最喜欢的,可惜曹植恃才放旷,而且嗜酒放纵,因而曹操说他虚华少诚实.其实这个"少诚实"反而是因为太诚实而不会掩盖罢了.而杨修偏偏和曹植相处融洽,两人经常辞赋相唱,极为投合.在此情况下杨修当然会为曹植卖命.这恰恰是曹操所不能容的.谁愿意自己的政权在子女身上不稳固呢?而杨修就正是这个不稳定的因素.试想,以杨修之才,借助曹植的力量,以后要拆曹丕的台恐怕是绰绰有余的! 在史实中,杨修是明白这个道理的,但已经是回天无力了,所以曹操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他时,他自己还说:"我固自以死之晚也."他自己都认为现在死比意料的晚了.杨修死时34岁.他死后100多天,曹操接着也死了.看来,杀杨修是他临死前的必然之举了!

杨修之死的原因

杨修之死的原文

九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

《杨修之死》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,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《三国演义》(又称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)(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版)第七十二回,标题是编者添加的。

原文:操屯兵日久,欲要进兵,又被马超拒守;欲收兵回,又恐被蜀兵耻笑,心中犹豫不决。适庖官进鸡汤。操见碗中有鸡肋,因而有感于怀。正沉吟间,夏侯惇入帐,禀请夜间口号。操随口曰:“鸡肋!鸡肋!”惇传令众官,都称“鸡肋”。

行军主簿杨修,见传“鸡肋”二字,便教随行军士,各收拾行装,准备归程。有人报知夏侯惇。惇大惊,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:“公何收拾行装?”修曰:“以今夜号令,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:鸡肋者,食之无肉,弃之有味。今进不能胜,退恐人笑,在此无益,不如早归:来日魏王必班师矣。故先收拾行装,免得临行慌乱。”夏侯惇曰:“公真知魏王肺腑也!”遂亦收拾行装。于是寨中诸将,无不准备归计。

当夜曹操心乱,不能稳睡,遂手提钢斧,绕寨私行。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,各准备行装。操大惊,急回帐召惇问其故。惇曰:“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。”操唤杨修问之,修以鸡肋之意对。操大怒曰:“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!”喝刀斧手推出斩之,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。

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,数犯曹操之忌:操尝造花园一所;造成,操往观之,不置褒贬,只取笔于门上书一“活”字而去。人皆不晓其意。修曰:“门内添活字,乃阔字也。丞相嫌园门阔耳。”于是再筑墙围,改造停当,又请操观之。操大喜,问曰:“谁知吾意?”左右曰:“杨修也。”操虽称美,心甚忌之。

又一日,塞北送酥一盒至。操自写“一合酥”三字于盒上,置之案头。修入见之,竟取匙与众分食讫。操问其故,修答曰:“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,岂敢违丞相之命乎?”操虽喜笑,而心恶之。

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,常分付左右:“吾梦中好杀人;凡吾睡着,汝等切勿近前。”一日,昼寝帐中,落被于地,一近侍慌取覆盖。操跃起拔剑斩之,复上床睡;半晌而起,佯惊问:“何人杀吾近侍?”众以实对。操痛哭,命厚葬之。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;惟修知其意,临葬时指而叹曰:“丞相非在梦中,君乃在梦中耳!”操闻而愈恶之。

操第三子曹植,爱修之才,常邀修谈论,终夜不息。操与众商议,欲立植为世子,曹丕知之,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;因恐有人知觉,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,只说是绢匹在内,载入府中。修知其事,径来告操。操令人于丕府门伺⑯察之。丕慌告吴质,质曰:“无忧也: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。”丕如其言,以大簏载绢入。使者搜看簏中,果绢也,回报曹操。操因疑修谮害曹丕,愈恶之。

操欲试曹丕、曹植之才干。一日,令各出邺城门;却密使人分付门吏,令勿放出。曹丕先至,门吏阻之,丕只得退回。植闻之,问于修。修曰:“君奉王命而出,如有阻当者,竟斩之可也。”植然其言。及至门,门吏阻住。植叱曰:“吾奉王命,谁敢阻当!”立斩之。于是曹操以植为能。后有人告操曰:“此乃杨修之所教也。”操大怒,因此亦不喜植。

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,但操有问,植即依条答之。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,植对答如流。操心中甚疑。后曹丕暗买植左右,偷答教来告操。操见了大怒曰:“匹夫安敢欺我耶!”此时已有杀修之心;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。修死年四十四岁。

曹操既杀杨修,佯怒夏侯惇,亦欲斩之。众官告免。操乃叱退夏侯惇,下令来日进兵。

次日,兵出斜谷界口,前面一军相迎,为首大将乃魏延也。操招魏延归降,延大骂。操令庞德出战。二将正斗间,曹寨内火起。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。操拔剑在手曰:“诸将退后者斩!”众将努力向前,魏延诈败而走。操方麾⑲军回战马超,自立马于高阜处,看两军争战。忽一彪军撞至面前,大叫:“魏延在此!”拈弓搭箭,射中曹操。操翻身落马。延弃弓绰刀,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。刺斜里闪出一将,大叫:“休伤吾主!”视之,乃庞德也。德奋力向前,战退魏延,保操前行。

马超已退。操带伤归寨: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,折却门牙两个,急令医士调治。方忆杨修之言,随将修尸收回厚葬,就令班师;却教庞德断后。操卧于毡车之中,左右虎贲军护卫而行。忽报斜谷山上两边火起,伏兵赶来。曹兵人人惊恐。正是:依稀昔日潼关厄,仿佛当年赤壁危。

杨修之死的原因

杨修之死的故事中心事件的六要素

杨修之死,可以总结为这样六个原因。一是杨修参与夺嫡之争;二是杨修爱弄才华,总是点破曹操的心思;三是杨修在执政理念上跟曹操不合;四是杨修跟袁术有亲戚关系;五是曹丕也想除掉杨修;六是杨修和其父杨彪都是儒学保守派,而曹操则是改革派。


杨修之死的六个原因

杨修为人聪慧,可是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,他纵然满身的才华,却因为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,最后为曹操所忌惮,惨遭杀害。有关于杨修之死,或许可以从六个原因上去分析,他不知敬畏,爱耍小聪明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,这背后,其实还有很多复杂又盘根错节的因素的影响,

杨修之死的原因

(202)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仅允许本站作者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  联系我们

    邮件:邮件:kez888@sina.com

   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13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    关注微信